全球观点:假如空调可以获得碳资产?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面向全社会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即CCER的方法学,各行各业都跃跃欲试,计划启动申请。
使用低GWP温室效应制冷剂的CCER方法学,正是其中一个特殊身影。
说特殊,是因为它额外性好、单个项目减排量高、碳资产收益好,曾经在CDM时期,和它相关的烈性温室减排项目相当抢手。但仅仅风光了几年,就被打入冷宫,变得无人问津。期间发生了什么?
(资料图片)
01
本末倒置,企业动作变形
以CDM时期常见的三氟甲烷HFC-23减排项目为例,这种项目来源于生产制冷剂R22的厂家,因为生产R22时会产生副产物R23,其GWP温室效应值高达12400,因为算不上污染气体,所以企业通常都不加处理,直接排空。CDM时期有人将分解R23以减少碳排放申请成了减排方法学,这样减少R23的排放就可以获得碳资产,于是就将R23收集起来分解,尽管增加了额外成本,减排量带来的碳资产收益才是可观大头。
早期CDM机制下,中国成功注册的11个氢氟烃(HFC)制冷剂项目,平均年减排量都在500万吨以上,甚至有两个项目的减排量超过了千万吨。按当时碳价和汇率来算,一个项目每年靠买碳资产的收益最高能到10亿元!甚至远超主营业务利润!
而项目运行本身的成本才区区不过千万,巨大的利益将使得企业可能会为了碳资产而专门生产出R23然后再分解掉。这严重违背了碳资产项目的初衷,同时对其它类型的减排项目可以说是降维打击,所以被紧急叫停。
“福利”一停,就没有碳资产的收益,企业更加失去动力去额外运营设备来分解R23。巨大的排放又不能放任不管,怎么办呢?
既然市场机制减排暂行不通,那就硬上行政手段。
2016年10月,国际上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管控范围,开启了议定书协同应对臭氧层耗损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新篇章。中国也在2021年递交了接受书,并同年发布《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禁止R23直接排放。
但这才只是在最为烈性的温室气体控制上取得了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所有烈性温室气体相关减排项目都被一波带走,从此几乎所有碳市场都不怎么接受烈性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碳资产。
02
低碳制冷剂,故事好讲落地难
目前市面上用得多的制冷剂有R22、R134A、R410A,其GWP温室效应值分别达到了1760、1300和1130,相对于R23已经低了很多,但数值仍旧惊人。
因此,采用低碳制冷剂必然是大势所趋。
研发低碳制冷剂其实并不是新鲜事,上市产品也不止一两种。真正的难点,还在于推广和落地应用。
低碳制冷剂的主流技术大致有两种:一条路径是使用不含氟的碳氢化合物,代表物是R290(丙烷,GWP6.3),这类制冷剂可以直接从石油里提取,生产成本很低。但它们制冷时的工作压力要大于传统冷媒,意味着会更加耗电,且设备的各种力学和密封性能都更高,所以也代表着更贵的制造成本。最致命的是,这类气体通常都极易燃易爆,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另一条路径是使用GWP温室效应值更低,不易燃易爆,工作压力与传统制冷剂接近的含氟气体,代表物是R1234yf(GWP<1),通常用于替代汽车空调中常用的制冷剂R134a。
这类制冷剂因为技术难度大,价格高昂,大部分使用方承受起来感到吃力,市场需求没打开的情况下,研发企业也很难规模化降成本,实现收入闭环,目前国内汽车采用R1234yf制冷剂的仅限于一些高端车型,如高端纯电SUV车型路特斯ELETR。
除此之外新的替代制冷剂在稳定性上还尚待改进,这让工业领域对新型制冷剂的使用更加持谨慎态度。以光伏制造业为例,在上游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有多个工艺流程的工作温度为负70度左右,制冷需求非常大,如果制冷系统一旦出故障,那么其带来的实际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对于制冷剂的选择,工厂首要看重的是安全性和稳定性,绝不轻易尝新试错,宁可保守选择过去最常用的R22,也不愿面对不稳定因素。
03
重回碳市场,制冷剂减排是否有戏?
在CCER等全球各类自愿减排项目申报中,一个项目想要申请成为减排项目,除了项目本身能产生减排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项目要满足额外性。
所谓额外性,就是指在没有碳资产支撑的情况下,项目会因为经济性或者技术稳定性等原因无法实施。从这一点来看,新型近零碳的制冷剂推广应该是非常满足这个额外性的。
可能会有人担心,一旦把制冷剂这种高GWP温室气体纳入到碳市场,是否又会形成当年CDM那样,变成为了碳资产而刻意去生产温室气体,同时降维打击其它的减排项目呢?
我认为应该不会了。
一方面,最烈性的含氟气体R23在生产阶段已经被行政手段扼杀在摇篮了,剩下的气体GWP都在几百到一千多,不会产生巨量的减排量。
另一方面,这类项目一般都在大众消费端,比如更换家用空调或者汽车内室,减排性质更倾向于碳普惠,受众更广,单个项目的减排量更小,而不会出现一个项目出现几百上千万吨的减排量直接冲击碳市场的局面。所以,我认为制冷剂减排项目重回碳市场的空间是存在的。
同时,更令人期待的是,如果冷媒项目回到碳市场,不但对碳市场中减排类型的多样性提供了有效补充,而且还为其它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重回碳市场提供重要参考,这些温室气体往往都是需要额外成本才能实现减排,有碳资产的加持将为这些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提供有力支撑。
回到主题,假如有采用近零碳制冷剂的家用空调或者汽车产品,虽然价格相对高一点,但可以获得碳资产,你会考虑购买吗?
标签:
相关阅读
-
全球观点:假如空调可以获得碳资产?
假如空调可以获得碳资产?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集温... -
上海化工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标上海市...
上海化工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标上海市桃浦社区H8-1地块污染土壤修... -
远东宏信与天希资本拟设立10亿美元基金...
远东宏信与天希资本拟设立10亿美元基金聚焦分布式光伏、储能等领域... -
660MW!国网能源新疆准东电厂工程项目2...
660MW!国网能源新疆准东电厂工程项目2号机组投产北极星电力网获悉... -
15GWh!融和元储与浙江永康市政府签约储...
15GWh!融和元储与浙江永康市政府签约储能模组及系统项目2023年5月7... -
争议不休 “负电价”究竟意味着什么?
争议不休“负电价”究竟意味着什么?时隔一周,关于山东省电力交易...